城市青年“碰撞”文化集市:摆个什么摊好呢?_天天百事通
春夏之际,文化集市开始人头攒动。四月起,来自杭州的知名复古集市品牌“大娃怪市”、“银盐集市”在杭州、宁波、成都和北京等城市巡回开市。“伍德吃托克”咖啡美食集市走过广州、天津,又将回到北京顺义举办露营生活节与农业集市。
(资料图片)
更有上海本地的小众设计师集市品牌 “鹦鹉螺市集”、原创生活品牌“凡几集市”、手作品牌“玩物丧志集”在上海、成都精心选址,玩起原创手艺。
巡回策展的文化集市是近年方兴未艾的新型城市消费模式,它们也常以生活节的名号出现。这些由策展品牌专项运营的集市有别于传统的地摊经济。传统意义上的“摆地摊”,货品多为生活必需品,价格较为低廉。时常,它处于非正规经营的情境中,摊主在街头之间谋生以补贴家用,一声“城管来了”便卷土出逃,摆摊的地方也常被批“脏乱差”。
相比之下,这些新型文化集市主要在大都市举办,货品并非讲究性价比和实用性,而是有鲜明的文化创意色彩,主打“有趣”,多属于新消费业态。
上海西岸银盐复古市集 微信公众号@花树知物 图具体看,有三个鲜明的特点:第一,主办方对参展的品牌和所销售的产品有审核和管理,假冒伪劣和盗版得到控制,商品同质化低;
第二,对公共环境有相应的主题设计和卫生维护,把对城市环境的不良影响降到最低;
第三,往往围绕某个具体的新潮文化主题——原创、野营、说唱、手作、有机、古法、宋制、赛博朋克、黑胶、跳蚤等等 。综合考虑吃、喝、玩、乐各个方面进行整体性的活动策划 —— 卖的不仅是小玩意儿,还有体验和社交。
鹦鹉螺市集参展要求
银盐复古市集展商筛选标准这类创意市集正成为文化标签和消费热点,对周边零售经济、乃至旅游经济的拉动较为显著。据《2020年上海集市发展白皮书》,自打不同的市集开展以来,静安嘉里中心的客流量增长35%,商场业绩增长44%,靠近BFC外滩金融中心的商场营业额同比增长了125%,客流量同比增长了189%。不少人从周边城市专程赶来参加这些主题活动,为了消费和体验的乐趣,也为了结识更多共同爱好的朋友。
今年以来,各大市政府释放信号,支持此类新型消费模式和城市经济、文化的有机融合。比如,北京市印发《清理隐性壁垒优化消费营商环境实施方案》,提到制定实施商圈外摆经营的种种管理新规。
上海市林业局发布《关于进一步规范新时期设摊经营活动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提出打造特色业态,“特色点以符合食品安全的特色食品、文化体验为主,鼓励创新创业、支持原创品牌、展现工匠精神、传递海派风情、展示本地特色、营造生活氛围”。
《意见》还要求集市的空间设置要创新特色,“区人民政府会同市有关部门组织制定特色点具体实施方案,优先在园区、商圈等自有区域及已批准的公共区域内选点”。
在选址上,这些集市要么就人流,要么就主题,要么就成本。
不少文化集市为了最大化人流量选择在购物中心、商业步行街举办;还有很多主办方为迎合集市主题,在图书馆、茶馆驿站、牧野山林和历史建筑区开展活动;也有策划方为了尽可能容纳更多的活动和游客,选址在郊区的大展厅,依靠室内装潢来做主题策展。
这些精心的布置,让参展的游客不仅可以购买有趣的商品,还能体验到青年文化社群的独特氛围。虽然文化集市的消费目标群体是青年,但不乏见到许多中老年人和小孩以家庭为单位参与其中。
当然,中老年人自己也能做个成功的摊主和快乐的游客,任何青年人和非青年人都欢迎参与青年文化社群和创意经济。
更值得一提的是,对于许多摊主,文化集市这类创意经济不仅是商机,还为小众文化群体提供了一种生活、乃至生存的选择,更好地融入社会。
比如,杭州“大娃怪市”的一位摊主小元,是哥特式亚文化的资深成员。一年前,小元从意大利某服装设计学院毕业回国,对就业市场环境感到不适,于是放弃朝九晚五的工作和被主流文化定义的想法,开始经营一家哥特式原创饰品网店,并常常出现在各大文化集市。如今,小元的收入与上班族齐平,在大城市坚持了自己希望的兴趣取向与生活状态。
实际上,这类新型经济模式和多元消费文化,往往与电商和自媒体有机结合,既为多元审美的市民提供了消费体验,拉动当地消费经济,同时让一些原本在线上做创意设计的“摊主”走到线下,有了更丰富的生活方式、更广阔的收入渠道。
从这个角度看,这类新型“摆摊”对建立更加包容的城市有着特别意义。
--------
城市因集聚而诞生。
一座城市的公共政策、人居环境、习俗风气塑造了市民生活的底色。
澎湃城市观察,聚焦公共政策,回应大众关切,探讨城市议题。
(本文来自澎湃新闻,更多原创资讯请下载“澎湃新闻”APP)